点击进入
全文检索
首页 人大概况 人大公告 人大要闻 立法工作 监督工作 部门预决算公开 选举任免 机关建设 县区人大 理论天地
最新通知:
回望国学经典:领导干部提升人文素养的“捷径”

梅敬忠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浩如烟海的国学典籍中,蕴涵着许多修身做人之道、为人处事之道、知人用人之道、为官为政之道及治国理政的思想智慧与执政方略。珍贵的本土化营养,值得各级领导干部,秉持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真诚地加以梳理、吸取、转化,达致领悟真谛、守正出新、古为今用之境界。

人文素养是一个人内在的文化涵养及人格修养水准的外在呈现。它是一种根基于文化自觉意识的品质,理性为里,感性为表,体现在一个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方方面面,是很难装扮出来的。有知识不等于有文化,有情感不等于有情怀。人文素养具有超越性,关乎文化情怀、文化品味、文明素质,它是社会文明的基石。人文素养可以通过后天的修炼(学习与修为)而获得与提升。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所谓知行合一,表里如一,此乃是否真正具备人文素养的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注意涵养自己的人格魅力,要学会“踱方步”,甚至还说到,作为经常与群众打交道的基层领导干部,有时情商比智商更加重要。这里的人格魅力,这里所说的情商,无不关乎领导干部的人文素养。在纷繁复杂、劳心费神的日常行政事务中,能够始终保持一种悲悯为民的情怀、一份为国尽忠的坚守,还有铁肩担道义的定力,都离不开对人文素养的呵护、修持与涵养。

重塑领导干部人文素养,也是坚守使命,兑现传承中华文化伟大承诺的历史担当

人文素养之于领导干部,如同血液之于肉体,犹若灵魂之于躯干,须臾不可分离,相互不可或缺。很难想象,只有冷冰冰的治理管控,而没有人文素养的灌注,领导干部如何去面对生机勃勃的生活场景,如何与群众打交道,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与爱戴,从而开拓工作新局面。我们说,要重塑领导干部的人文素养,言外之意,是说在干部培养工作中,还存在着只关注开拓创新、敢闯敢拼,而对人文素养的学习重视不够的问题。我们不过是强调,如何让领导干部的前进步伐走得稳、走得远。脚踏实地固然是基础,仰望星空同样不可舍弃,诗与远方仍然值得去努力追求。

重塑领导干部人文素养,是提高执政能力,建设学习型政党既定目标的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三型”(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政党的要求,将“学习型”放在首位,含意深远。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领导干部应该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乐学”。

重塑领导干部人文素养,也是坚守使命,兑现传承中华文化伟大承诺的历史担当。新党章中明确宣示“两个先锋队”。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要“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并宣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5年7月1日起实施的《国家安全法》,把“国家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作为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任务,并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进行了法治宣示。自此,是否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弘扬,已经不是个“态度”问题,而是“违法”与否的问题了。在2016年“七一”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文化自信根基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自信与自尊。

重塑领导干部人文素养,还是加强廉政建设、弘扬廉政文化的现实迫切要求。腐败问题、“四风”问题、违反“八项规定”问题,之所以屡有滋生,固然有相关制度建设的缺陷所致,但忽视领导干部个人品质的全面培养,忽视强化提升领导干部的人文素养,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廉政文化建设之内涵,除了廉政制度建设之外,以古为鉴,以史为鉴,领受国学滋养,弘扬修养之道,值得一体充实,最终可以收获事半功倍之效。

重塑领导干部人文素养,还是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涵养人文情怀的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具有深厚的国学底蕴,他的讲话或文章引经据典,成为常态,生动贴切,极富表现力。他身体力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满自尊和自信,对国学经典的学习与运用之功,为广大党员干部做出了表率。

重塑领导干部的人文素养,最佳途径仍然是回望古典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为民族求独立,为人民求生存,为国家求发展,天然具有与中华文化血脉相连的品质。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从国学经典中,学习修身为人之道、治国理政之道,读史明智,学诗修为,本来是天经地义之事。所谓重塑领导干部的人文素养,其最佳途径仍然是回望古典,吸取中外文明尤其是中华本土文明成果,经过一番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之功,转型改造,融入现代,为我所用。通过静心阅读国学经典,领略人文智慧,敲开人文精神宝库之门。

习近平总书记精辟指出:“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他还说要多读古今中外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因为“优秀传统文化书籍作为古今中外文化精华的传世之作,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成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特别是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优秀文化典籍蕴涵着做人做事和治国理政的大道理”。“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是一种以一当十、含金量高的文化阅读。领导干部多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经常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可以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和把握能力,正确处理义与利、己与他、权与民、物质享乐与精神享受等重要关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包括历史经典、文学经典、哲学经典、伦理经典等多个方面。”“总之,要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

把握修齐治平,规划修身之道;研习核心理念,重在价值追求

传统国学分类的经史子集,内容浩如烟海,经典比比皆是。学习在于应用。重塑领导干部的人文素养,可从多种视角入手。

在传统中国社会主流思想中,修身正己立德,一直被强调是做人处事,尤其是为官理政的根本要求。儒家经典作家创建著名的“修齐治平”理论,是古代士子特有的精神滋养和文化标识。儒家经典《礼记·大学》中有“三纲领八条目”之说,提出“内圣外王”之学:有“明明德、亲(新)民、止于至善”之“三纲领”,更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八条目”。阐述的是一套完整的“内圣外王”的政治思维模式。我们可以将其转型为人格修养的实现途径——“修己”与“安人”:一是以修身为本。强调对官员个体修养的重视,比如慎独、修身、清廉。二是以齐家为基。强调对官员家庭美德的重视,比如家和、孝悌、乡情(乡贤)。三是以治国为要。强调对官员政治品质的要求,比如忠臣、良臣(能臣)、谏臣(诤臣)。四是以天下为怀。强调对官员文化胸襟的重视。总结吸取古代关于人格修养的历史经验,以古为鉴,古为今用。

文化是民族之魂,核心价值观更是文化之魂,也是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之魂。这正是“立心”之根本、“纲常”与大道之所依归。要“固魂”而决不能“断魂”。而今有了“四个自信”,文化自信终成正果。我们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有了强有力的依归。重塑领导干部的人文素养,就要善于从价值观建设的本土资源中寻找“说法”,作为提升人文素养的营养。比如,《易经》乃群经之首,其“阴阳之道”,文武张弛,阳刚与阴柔并存,否极泰来之说,忧患意识,等等,观点鲜明。有学者以此为依据,总结出中华文化两大方面八大精神:一,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锐意进取精神。由忧患意识而来的爱国主义精神;从刚健自强而来的大丈夫精神;由“穷变通久”而来的变法图强精神;由注重伦理而来的崇德重义精神。二,厚德载物、有容乃大的兼容并蓄精神。由贵和尚中而来的追求和谐的精神;由整体至上而来的民族凝聚精神;由有容乃大而来的兼容并蓄精神;由天人合一而来的尊重自然的精神。此外,清华大学教授陈来先生《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国学流变与传统价值观》一书,有“中华文明与中国文化的基本特点”之四大方面之说。清华大学教授张岂之先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读本》倡12种核心理念之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等等。一些“中华文化关键词”,也值得我们参考,比如“仁、义、礼、智、信;诗、酒、花、梦、愁;忠、义、仁、智、勇;福、禄、寿、喜、财”,不同层面,相互关联,自成体系。其各类总结,可谓洋洋大观。无疑将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与把握古代人文精神的基本特质。

追怀见贤思齐,涵养君子品格;弘扬诗教传统,夯实人文基石

榜样力量是无穷的。重塑人文素养也需要有参照系。儒家提出“见贤思齐”理念,树立典型,用以弥补宣传工作之不足。据统计,在儒家经典《论语》中,论及“君子”的共有84则,对于“君子”的言谈、举止、交友、德行等方面都做出了论述,可以说,对于“君子”的内圣外王的期望,就是儒家理想人格和最高精神境界的化身。周敦颐有《爱莲说》,借物抒怀,阐发修身为官之道,提倡学习莲花“亭亭净植”的君子品格,追求“事冗不知精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任所寄乡关故旧》)的境界。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人自古崇尚“诗意地栖居”(海德格尔语),诗歌的传统悠久、丰厚而魅力无穷。可以说,在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中,诗的品赏与诗的创作,早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人生体验。中国也是一个具有丰厚诗教传统的国度。不同于西哲柏拉图极端鄙视诗人并将其逐出理想国之举,中国儒家政治文化倒是特别重视诗人的创作努力,且极力强调诗歌有其不可取代的教化作用。苏东坡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古代社会在官德培养与相关制度设计中,特别注意诗教传统功能的发挥。作为个体的官员乃至君王,也把诗情的涵养当作须臾不可或缺的修为和人生功课。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及一些外交活动中,经常引用古典诗文名句,多次号召各级领导干部,要读书学习,尤其要阅读一些文学作品。他说:“领导干部还应该了解一些文学知识,通过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生活情趣。许多老一辈革命家都有很深厚的文学素养,在诗词歌赋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他还明确指出:“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这无疑是对中国古代诗教传统的发扬光大。而且,此论将情、志、人三者有机统一于对古典诗歌精神气韵的学习与鉴赏实践,为涵养人格魅力、提升干部素质,乃至增强执政能力、提高治理水平,寻找到了又一条有效的修养修为之道。

(来源:人民论坛网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字体大小 【 】 来源:  责任编辑:开封市人大管理员 时间:2016-11-07 浏览 人次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声明    |   收藏网站
 本站由开封市人大常委会主办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2012-2013 开封市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