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燃
营造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的良好社会氛围,以伟大的事业来凝聚人心,对于人才成长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要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广开进贤之路,把各方面知识分子凝聚起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政协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再度重申凝聚人才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的重大意义,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尚贤者,政之本也”“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选贤任能、群贤毕至,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基础;得人者兴、失人者崩,是一条宝贵的历史经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将选人用人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不仅是一种良好的执政理念与政治智慧,更是推动事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
人才从来都是国家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新中国成立近70年来,无论是在一穷二白的建设年代,还是大国崛起的关键时期,我们党都十分注重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1955年,被誉为“一个人顶五个师”的火箭专家钱学森回到祖国,为当时中国开展导弹研制打开了希望之门。今天,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走向复兴的中国已经站在了新的创新风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尤其是那些拥有世界眼光、游刃于时代前沿的创新型、领军型人才。
如果说爱才、惜才体现为一种价值观,那么如何聚才、用才更考验治理能力。列宁有句名言:“要研究人,要寻找能干的干部。现在关键就在这里:没有这一点,一切命令和决议只不过是些肮脏的废纸而已。”粟裕一步步由士兵成长至将军,既没上过军校也未曾出国留学,但在战争实践中积累出非凡的军事才能;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对粟裕大胆任用、充分信任,堪称使用人才的典范。这启示我们,不仅应尽可能敞开进贤之门,让有真才实学者脱颖而出,还要放手使用,给他们创造一展所长的舞台。
激发人才优势、释放人才红利,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现实中,少数人对人才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个别地方在选人用人方面还存在着不少“潜规则”;还有一种潜在的浪费,是只重视引进人才,却不注重人尽其才,甚至把费大气力引进的人才当成摆设。因此,我们还需要进一步重视探索人才规律、不断创新用人机制,构建一整套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制度体系。
曾几何时,我们有过“搞导弹不如卖茶叶蛋”的喟叹。今天,这样的困惑已一去不复返。在发展由创新标注、创新由人才驱动的时代背景下,全社会对知识、创造和人才的渴求越来越强。新世纪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顺应这一历史趋势,逐步完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无论是万众瞩目的“万人计划”,还是一浪高过一浪的“海归潮”,创造最佳条件去吸引人才,已经成为社会共识。10年前,中国每送出去3个留学生只能迎回1人。如今,我们已越来越接近人才“进大于出”的历史拐点。
“伟大的事业,决定了我们更加需要知识和知识分子,更加需要知识分子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多作贡献。”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重道义、勇担当,只要让识才、爱才、用才、容才、聚才的空气充盈整个社会空间,我们就一定能引导人才汇集成奔流的江海,真正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